目录
文艺评论
《女状元》和《男王后》的比较研究曹苏苏;3-5
同根文化在不同土壤的不同蜕变——对比中日传统剧目中的“两位杨贵妃”陈朵;6-7
戏剧研讨
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以武汉和孝感为例郭赛雅;8-9
从古戏台谈中国古代悲剧缺失的震撼力陈秀婕;10-11
论戏剧教育家张彭春对曹禺的培养贡献钟幸;12-13
浅论女真、蒙汉多民族融合在元杂剧中的表现袁悦;14-15+112
二胡、板胡在戏曲音乐中的表演艺术董婷;16-17
论身体意识在台词训练中的意义董航;刘丽梅;18-19
也谈戏曲程式化审美张文卿;20-21
论述京剧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李雅欣;段妍;22-24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表演风格与审美特质刘湘林;25-27
试论元代公案剧的写作杨静;28-29
浅谈徐州柳琴戏的创新发展之点滴王萍;30-31
淮河琴书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性探析吴莉;32-33
广西少数民族文艺视野下壮族戏剧探究涂梦芸;34-35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熊艳;36-37
尤金·奥尼尔悲剧中营造的“海”意象吕游;38-39
“戏曲舞蹈”发展的新路径——基于山东民间舞蹈“傻子扑蝶”的艺术创作罗凯源;40-41
民族舞剧《大梦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台呈现唐新;42-43
书评——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李雨珊;44-45
做一个寻常女人家——评广东汉剧《金莲》刘海燕;46-47
论《欲望号街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巩云霞;48-49
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排演与理论实践之失衡罗军;50-51
音乐剧实践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研究——以红色文化为例李花;52-53
台词与肢体运动结合教学法研究李箫;54-55
音乐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王维;孙南航;56-57
声乐演唱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探讨陈欣荣;58-59
少数民族音乐生文化自信与舞台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潘永华;60-61
论儿童钢琴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王蕾;李禄虹;62-63
浅析现代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黄雅佳;汪岷;64-65
王丽达声乐演唱研究述评万珠西;66-67
论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原生态民歌演唱的价值李艳;68-69
音乐表演视角下的中国声乐艺术王泽怡;70-71
对亚洲考古音乐文化的简要评价华婧;72-73
浅谈拉丁美洲音乐特色刘海娜;74-75
浅析中俄音乐交流对“一带一路”的作用赵鹤;柳笛;76-77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与艺术风格柴峰;78-79
常思思声乐演唱研究述评李佳虹;80-81
即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肖智勇;82-83
论器乐演奏学习中体能训练的作用郝艺洁;84-85
浅析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王若曦;86-87
声音审美观对于流行音乐学习的重要性王芷君;88-89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庞懿;90-91
探究音乐治疗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运用翁娅苏;92-93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分析蓝小曼;94-95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研究陈刊;96-97
用微课,点亮小学音乐课堂姚雨晴;98-99
舞蹈空间
戏剧空间的非叙事性手法——以伊日·基里安的舞蹈作品为例吕心怡;100-101
“鼎盛”“熔融”“淡化”生态学视角下——抚顺满族地秧歌研究张芷薇;102-103
儒家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舞蹈编导研究——以题材、主题、立意为例冯海潮;104-105
舞蹈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史党华;106-107
七宣村彝族“哑巴节”原生态舞蹈调查梁越;赵全胜;108-109
从舞蹈专业化出发研究广州地区少儿舞蹈培训体系朱琳媛;110-112
新时代舞蹈编导创作如何体现创新黄德俊;113-114
浅析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刘为;115-116
论舞蹈编导的“二重经验”——以舞蹈作品《残月》为例张渊;117-118+136
以高校舞蹈人才培养带动冬奥会冰雪节目创作研究何辉;陈霞;119-120
影视观察
浅析国内垂直类综艺节目李华;涂卫宁;涂画;121-124
论《驱魔人》中的魔鬼形象潘天成;125-128
电影IP再衍生: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自我更新——以《神奇动物在哪里》为例苏成琳;129-130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海上钢琴师》电影分析谭雪纯;131-132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神话改编和形象重塑孙颢齐;朱岩岩;133-136
国产电影对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张玲玲;137-138
浅析国内青春电影粉丝消费现象与流量明星效应尚淳;139-140
理想化了的“底层”——贾樟柯电影中底层人物的行为研究包哲寒;141-143+148
丝路题材纪录片中河西走廊的区域形象研究李敏;张茜;144-145
《真心半解》:给电影做减法,让青春片回归校园苏丹;146-148
后三部曲时代的拉斯·冯·提尔——《反基督者》与《忧郁症》施嘉敏;149-150+153
电影《罗马》中的“水”与空间刘彦廷;151-153
《完美的陌生人》中意版本比较孙思琦;154-155
父辈视觉记忆探寻——以《青红》为例任海静;郝路怡;156-157
残酷世界下爱的救赎——电影《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变化分析杨语馨;158-159
基于荣格阴影理论——评价电影《阳光普照》中的人性阴影华颖;160-161
农村电商题材纪录片《淘宝村》的创作特征研究李孟萍;162-163
慢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以《朋友请听好》为例冯星星;164-165
守正创新融会贯通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以金湖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张超;166-167
激发兴趣,和谐共鸣——关于防灾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观影活动的调查何艳;李君;168-172
论“创意写作”相关方法在高校《影视编剧》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的必要性刘维维;173-174
教育论坛
从“至善”到“尽美”的教育——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探源“美育”之困张鹏;175-176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与发展壮民族文化的教学探讨王冬梅;177-178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工作坊教学实践研究张彤彤;王博;179-180
文化天地
宫体诗艺简析信福艳;181-182
浅析艾丽斯·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错位艺术”陈群;183-184
意画之境石赛;185-186
极简主义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杨玲;187-188
基于儿童教育的交互绘本设计研究蒋烨;189-190
吴淑《事类赋注》用典简论——以《雪》篇为例进行分析朱渊慧;191-192
“互联网+综艺晚会”的新思路与新取向——以B站跨年晚会为例李泽方;193-194
新形势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探究于海波;195-196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艺术学院服务新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杜娟;李婷;197-198
《戏剧之家》征稿函
2
第一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征文启事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