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艺评论
人类的普遍旨趣——论《威尼斯商人》中的情感李伊人;3-6
赤裸裸的弱肉强食——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剧评佘偲;7-9
戏剧研讨
论北京人艺话剧《杜甫》的艺术魅力傅靖涵;10-12
“组织角色行动”是演员创作的基本技巧康晓榕;13-15
浅析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风格特点贺群;16-18
浅析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演唱技巧和音乐形象毋同;19-21
以《芝加哥》为例谈音乐剧改编电影策略冯昱嘉;22-24
当传统遭遇现代——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木偶剧团困境之反思董辰婧;25-27
传承与创新——浅谈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陈佳妮;28-30
基于现代主义的戏剧文学模式研究——以戏剧《毛猿》为例郝渊渊;31-33
探析舞台音响的重要性及调试方法谢震宇;34-36
泗州戏唱腔特点与演唱风格分析相高铃;37-39
对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思考——以地方戏曲秦腔为例惠盈栎;40-42
戏剧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李靖;43-45
浅析戏剧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扈蔚;46-48
音乐研究
美育视角下高校交响乐团作用分析段乔;49-51
中国当代花腔声乐作品《炫境》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分析王靖;52-54
卡拉斯声乐表演实践解析——以阿米娜、诺尔玛、托斯卡三种角色为例马婕;55-57
“挪威第二国歌”——《索尔维格之歌》的音乐分析房玉;58-60
云南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民族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探析张璟;61-63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董航;64-66
手风琴曲《天女散花》的艺术赏析韩若冰;67-69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二胡曲《秋韵》之美学探究郭欣玮;70-72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融入申坤;73-75
民族音乐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刘超男;76-78
非遗视域下河南劳动号子的审美接受与传承思考赵媛;79-81
陕北“酒曲”的音乐特征及演唱技巧分析李琳;82-84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吕利;85-87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助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吴丹;88-90
情·炼·达·意·新:粤语歌词创作美学的“五字真经”——以《芬梨道上》为例余蔓;况达;91-93
关于网络流行音乐中快餐歌曲的思考贺晓菲;94-96
学习西方音乐史对音乐理解的影响吕德枭;97-99
钢琴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探究贾敏;100-102
古筝演奏当中肢体语言的重要价值及具体运用明奥京;103-105
二胡演奏技法与情感的融合——以《红梅随想曲》为例高宇燕;106-108
长笛“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实践研究闫莉;109-111
双减政策下中学古诗词歌曲演唱与创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朱倩;112-114
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周珩;115-117
舞蹈空间
舞蹈表演实践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运用研究陈旋;陈曦;118-120
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行径探讨王瑞;121-123
桑植花灯的艺术特性与当代变迁段蕾;124-126
中国古典舞“身韵”释义王雅萌;127-129
藏族舞蹈《阿嘎人》中人物形象研究赵志强;130-132
校园舞蹈模式创新研究藏彦彦;周广欣;杨羽佳;133-135
普拉提对芭蕾舞的辅助作用纪心雨;136-138
论舞蹈演员形象塑造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影响黄一超;139-141
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中地方民间舞蹈资源的融合实践刘静;李伟伟;王翠平;142-144
地方中职艺术学校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的应用研究王莹;145-147
影视观察
莫尔吉胡电影音乐的审美表意功能初探路广;148-150
论场景音乐在电影中的意义——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郭颖霖;151-153
中国西部电影中地缘文化符号的运用刘彦龙;154-156
电影《东京教父》与《小偷家族》中的“狂欢”与“沉静”气质及其文化透视张周华;157-159
综合艺术中的互嵌与平衡——以《白蛇传·情》为例白桐泽;160-162
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研究靳元紫雯;163-165
“剧本杀”沉浸式教学在影视编剧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高美燕;王玲玲;田华;166-168
教育论坛
高校世界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刘张杰;169-171
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李立平;172-174
钢琴文献研究课程改革的构思与实践雷霙;175-177
芬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在我国师范类专科院校本土化路径的实践创新赵俊;赵玛丽安娜;178-18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王莹;181-183
高职钢琴教学中音乐能力的培养方法初探于歌;184-186
新媒体时代提升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路径探索杨筠淼;187-189
论教师弹唱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张朝晴;190-192
文化天地
浅析《公主向前走》的双重叙事结构王霞;193-195
东野圭吾《透明的螺旋》的叙事研究李春瑶;196-198